8月13日凌晨,衡水至昔陽高速公路趙縣至贊皇(冀晉界)段建設迎來重要突破,由鐵五院、中鐵十八局聯合承建的EPC總承包項目——衡昔高速上跨京廣高鐵3.3萬噸超寬T構橋梁順利完成轉體施工,這是華北地區首座高速公路上跨高速鐵路轉體橋梁,同時也是上跨我國運營里程最長、客運量最大、列車數量最多、運輸最為繁忙的京廣高速鐵路的最重噸位轉體橋梁。
轉體后(王舒 攝)
衡昔高速趙縣至贊皇(冀晉界)段東接石家莊至衡水高速公路,西接昔陽(晉冀界)至榆次高速公路,是聯系山西省中部和河北省中南部地區的又一高速便捷通道。該項目需跨越“中國最繁忙南北大動脈”京廣高鐵,技術難度和安全風險極高。五院設計團隊力求采用安全、經濟、環保、耐久的橋梁技術方案,保證大橋在施工及運營過程中對鐵路的安全風險降至最低。針對高速公路上跨運營高鐵難題,鐵五院積極配合北京鐵路局集團、衡昔高速公路建設公司多次組織專家組論證,確保項目順利推進。
轉體前(王舒 攝)
該項目主橋采用2×87米的預應力混凝土T構橋型,橋面全寬達到40.63米,橋面兩側采用雙層加強型HA級防撞護欄+防護屏+異物侵限監測網組成綜合防護及預警系統。“設計團隊歷經2年時間,對京廣高鐵沿線多個橋位開展方案論證和比選。”鐵五院橋梁院副總工程師蘇國明表示,項目最終選用了主跨豎向剛度大、后期維護少、對鐵路運營安全風險最小的橋梁技術方案,轉體橋整幅總重量達3.3萬噸,在4臺500噸千斤頂的牽引下歷時88分鐘,逆時針旋轉75.7°就位。
轉體中(王舒 攝)
針對梁型特點、施工工藝以及鄰近高鐵施工的難點,項目團隊通過安全質量精細化管控和檢測監控實施跟進,保證了施工質量,為大橋順利轉體奠定了基礎。同時,大橋轉體過程采用自主研發的智能監控信息化平臺,基于無線測量與數字孿生技術,構建轉體過程實時監測及預警平臺,動態顯示氣象、轉體參數、梁體姿態等信息,提前預判風險,為轉體指揮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此外,項目團隊還配套的“上跨鐵路橋梁工程安全風險數智化管控關鍵技術”等多項技術均達到了行業獨創或國際領先水平,為我國乃至世界范圍同類工程的建設提供了寶貴借鑒。
據悉,衡水至昔陽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后,將進一步完善河北省高速公路網絡布局,京津冀至山西能源基地的物流效率將顯著提升,未來將通過邯港高速直連黃驊港,形成河北南部山西中部的“黃金出海通道”,預計石家莊至晉中的車程將會縮短大約30%,對增強區域綜合交通運輸能力,促進沿線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