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的八月,廣州市花都區的中鐵十七局惠(州)肇(慶)高速公路項目部院里,荔枝綴滿濃綠枝頭,紅得熱烈。不遠處,吊車正揮臂作業,果香與焊花的氣息在熱風里交織。
惠肇高速公路是廣東省高速公路網“四橫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交通強國建設試點項目。其白云至三水段為省重點工程,中鐵十七局承建的 SG07 標段,全長4.613 公里,是串聯廣州花都區與佛山三水區的關鍵一環,也是全線唯一路基工程占比超過70%的標段。紅彤彤的荔枝穿插在中鐵十七局施工現場的旗幟當中,吊臂掠過枝頭,機械車輛穿梭不停,建設者們鉚足勁頭,一幅如火如荼的大干圖景正在快速展開。
探討施工方案(王珍珍 攝)?
遇“溶”則融 巧解難題保進度
惠肇高速公路工程在廣花這片由河流沖積形成的平原上修建,部分路段穿過低山丘陵。地形起伏大、地質條件復雜、生態環境敏感,一場與大自然的“較量”正在悄然上演。
影響樁基施工的溶洞,如同這場較量中難以捉摸的 “暗礁”,其勘測受限于復雜地質條件與隱蔽性特征,全貌往往難以完全探明。項目團隊在范湖立交主線一號橋18-5 樁基施工時,成孔檢測儀檢測出樁底 17米處竟隱藏著高度約有9米,體積超過500立方米的大溶洞。這一發現讓現場氣氛瞬間緊張起來,溶洞的存在隨時可能影響橋梁樁基的穩定性,進而危及整個工程的質量與安全。
該項目在黨支部的帶領下組建專項技術攻關組,黨員骨干沖鋒在前,集思廣益,融合思維,摒棄傳統“遇險再補”的被動模式,采用“注漿填充+鋼護筒加固”的組合策略,以“源頭預處理”理念,向溶洞及周邊松散地層注入水泥基漿液,粘合松散巖土,填筑固結溶腔,從而形成整體性強、承載性能優的復合地基結構,提升地層穩定性,讓周邊樁基施工得以“輕裝上陣”。采用鋼材的鋼護筒“硬核”工藝,如同為樁基施工撐起一把“保護傘”,大幅提升樁基施工的垂直度與成型精度,與注漿技術形成“軟硬結合”的雙重保障,實現技術標準化,為高效安全施工筑牢基礎。
逢“考”必過 因地制宜保效益
驕陽如火,炙烤大地,連風都帶著滾燙的溫度,掠過皮膚時像一陣細密的火燎。面對連日來直逼37攝氏度以上的持續高溫,管理團隊靈活調整施工節奏,實行“清涼模式”的彈性作息制度,盡可能避開正午高溫時段的露天作業。開設“愛心驛站”,備有藿香正氣水、涼茶、綠豆湯等防暑物資,為工人統一發放防曬帽、防曬服等防護裝備,做足防暑預案。在范湖主線 1 號橋施工現場,近10臺沖擊鉆等大型機械高效運轉,樁基灌注與墩柱澆筑有序推進,管理人員穿梭期間,細致觀察作業人員情況,叮囑大家伙兒及時喝水,不舒服了就馬上休息,為施工人員撐起安全“保護傘”,讓大干快上的節奏始終踩在安全的鼓點上。
嶺南的天,孩子的臉說變就變,烈日炎炎轉眼間就化為暴雨傾盆。為了應對突發狀況,項目成立雨季施工指揮小組,下設應急救援、雨情監測、搶險突擊等專項小組,強化跨部門協同配合,做好抽排水應急設備儲備,開展雨季施工專項培訓,提高建設人員的專業技能與安全意識,此外,通過預置路基板便道、對材料堆場采用統一尺寸的架空式防潮架構搭建等精細化管理措施,進一步降低天氣因素干擾,確保各項方案有效實施。
以“智”為鑰 筑牢防線強安全
墩柱模板爬梯間,無人機正帶著攝像頭全面巡航,遙控顯示器上,松動的安全帶、未規范佩戴安全帽的跡象被清晰地放大。
“以前人工巡檢,交叉作業時現場的工人擠在一處,隱患藏在縫隙里。”安全員王恭雅指著屏幕,“現在無人機5分鐘掃完全場,鏡頭能鎖定15米外沒扣緊的安全繩,通過技術支持標紅違規。如果發現施工現場存在某些安全隱患,無人機懸停且拍照存檔,通過后臺控制直接推給整改組。”
話音未落,巡查人員當即發來消息:施工現場存在未戴安全帽的行為。現場管理人員立刻與相關人員進行溝通,畫面里的工人慌忙戴起安全帽。
“別人靠人跑、靠嗓子喊,我們靠‘天眼’盯、數據追。隱患從發現到糾正不超3分鐘。這張用技術織就的安全網,不僅覆蓋著當下的每一處細節,更能為后續的安全管理積累精準數據 —— 有了它,咱們交叉作業的安全根基,才能越筑越牢。” 安全員王恭雅介紹道。
惠肇高速公路項目團隊秉持 “拼搏高效”準則,以標準化引領技術創新、智能監控保障工序精準、動態調配提升資源效能,更通過黨建引領、數字化管理、風險預控的 “三輪驅動” 管理模式精雕細琢,讓精細化管理穿透施工全程。精心鑄就貫通廣州、惠州、佛山、肇慶四市的交通動脈。
據悉,惠肇高速通車后,不僅將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強化區域經濟的凝聚與輻射力,更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東西向交通主軸,為廣佛同城化加速賦能,助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化都市圈典范,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