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隨著首批車輛駛入隧道,標志著由濟南城市建設集團投資建設、鐵四院設計、中鐵十四局施工的濟南濟濼路北延黃河隧道建成通車,自此,市民從濟南城市副中心到主城區駕車10分鐘左右可達。
隧道建成通車(范少文? 攝)
2021年9月29日,由中鐵十四局建設的萬里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濟濼路隧道建成通車,濟南黃河北岸的交通格局被重塑,但仍有“最后一公里”的挑戰——鵲山水庫如同天然屏障,擋住了向北延伸的去路。濟南濟濼路北延黃河隧道是“萬里黃河第一隧”的關鍵延伸,南接已通車的黃河隧道敞開段,一路向北,先后下穿邯濟鐵路、鵲山水庫,最終抵達國道308線,全長4328米,讓北跨交通大動脈更加便捷。
中鐵十四局項目技術負責人介紹,與濟南黃河濟濼路隧道一樣,北延工程穿越粉質黏土、局部夾雜鈣質結核地層。但難度更加升級,隧道需要下穿鵲山水庫,穿越段長達1700米,這是國內超大直徑盾構隧道首次長距離穿越一級水源地,尚無先例可借鑒。
施工期間,項目團隊聯合高校展開科技攻關,研制水下沉降自動監測裝置,利用“水囊”上的高精度應變片和水位計,實時捕捉庫底毫米級的微妙變化,同時研制的“隔水帷幕” 則是應急“金鐘罩”,隨時準備攔截突發風險,確保掘進過程零污染、零排放、零滲漏。目前,項目團隊已經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穿越大中型水庫成套技術,撰寫論文10篇,申請專利11件,為穿越大中型水庫積累了寶貴經驗。
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曾成功穿越黃河的功勛盾構機——開挖直徑達15.76米的“黃河號”與“泰山號”再次出發。項目團隊對盾構機進行了針對性設計優化,升級后的兩臺盾構機,有效適應了黃河流域特有的粉質黏土地層,工效提升了20%。整條隧道由2066環巨大的混凝土管片精密拼接而成,項目團隊研發建造出5.0版超大直徑盾構管片綠色智能生產線,實現20余項關鍵技術革新,搭載智能機器人設備,有效提升作業效率,節約生產成本。
據了解,濟南濟濼路北延黃河隧道工程是深入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交通工程,也是連通濟南市主城區和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的重要紐帶。隧道建成通車后,將進一步優化黃河兩岸交通布局,有力服務城市空間拓展,推動濟南“攜河北跨”戰略的實施,助力濟南從“大明湖時代”加速邁向“黃河時代”。